BOB半岛放下“速度”感受慢工出细活
发布时间:2024-02-28 14:09:31

  BOB半岛互联网时代,我们生活的速度似乎越来越快。很多人不再耐心于看三小时的电影,而是把它压缩成三分钟的电影解说碎片,甚至于进行碎片化的倍速播放。因为放慢速度意味着随时可能会被时代的浪潮扑倒。但在对速度追寻的过程中,我们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
  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,做一些让人慢下来的事情,似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但“慢”下来,也许会让生活有另一种可能性。比如,系统地去学习一项技能、耐心地读完一整套书籍、长期地坚持做一件事情……当通过慢工出细活的积累和沉淀,也许更能找到前行的方向。

  曾几何时,“繁忙”成为当代都市人的代名词之一。被急促的闹钟声催着匆匆起床,被公司出勤制度召唤着挤上地铁,被部门业绩鞭策着加速工作……在以数字和速度为标尺的时代,这些是我们生活的常态,似乎忘记了慢下来的惬意与自由。

  在忙碌的间隙,不妨戒急戒躁,换一种节奏生活。尝试抛开手机,阅读喜欢的书籍,让心灵徜徉于文字之中,若读到心仪的句子,可摘抄在本子上。不管多忙,都要允许自己暂时从工作中抽离,把目光交给高山和大海,让身体回归自然,去捕捉风的私语和清脆的鸟鸣。日复一日,慢慢地,你会收获更加丰盈的内心。

  在教育孩子时,年轻的父母要记得多一点耐心。前段时间网上有一段视频让我印象深刻,在孩子练习了13遍后,第14遍终于做对了题目,母亲没有发怒生气,反而不吝鼓励之辞,大为赞赏,家庭氛围令人羡慕。反观自身,假设孩子一道题要做十几遍,我定会陷入狂躁状态。静下心思索,就像等待明媚的莺飞草长,人生很多事情都急不来。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跑道,慢慢成长是其中的过程,家长所做的是用心陪伴和静待花开。

  纵观浩渺的历史长河,许多胸怀韬略的学之大者,从未急于求成。曾国藩虽日日极忙,仍坚持“每日临帖百字,抄书百字,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,多则不论”。对于后辈,他治学极严,要求书信中需注明“每月作诗几首,作文几首,看书几卷”。正是这种持之以恒、日日有功的“慢”,曾氏一族在官场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。

  从小学开始,我就沉浸在各种手工艺的学习中。扎染、草编、竹刻……学校里接触到的这些传统技艺让我着迷。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,我也渐渐爱上了做手工。每当我拿起工具和材料,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中,总能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。

  4年前,我正式踏入了手工艺的圈子,第一次接触的手作叫做“吧唧托”。“吧唧托”是一种用丝带和缎带制作的小装饰品,能够让徽章显得更加华丽。精致的模样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,我兴奋地开始尝试,在简单地浏览了几个教程后,便迫不及待地购入了大量丝带和工具。制作“吧唧托”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细心,丝带的长度和宽度、配件的数量、热熔胶枪的温度……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。从构思到成品最少也需要花费几个小时,但是专注地做手工让我感受到内心的平静。每当我完成作品,那份满足感与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。

  随着技术的提升,我开始接一些定制的单子。然而,随着单量逐渐增多,我开始追求速度,图纸也不画就直接开始制作。渐渐地,我发现自己的作品变得越来越粗糙,失去了原本的精致。收到一些质量问题的反馈后,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决定静下心来,慢慢地打磨每一个作品。我更加注重与单主沟通,反复修改细节,不再急于求成。当思绪变得更加清晰时,我意识到,那种平静的感觉又回来了。

  同时,我也将这种心态融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。妈妈的耳环坏了、手链断了,我就接过手来小心翼翼地修复。我意外地发现其实很多创意灵感就在身边,生活就像一个丰富的调色板,而我有幸用我的双手去描绘它。

  因为短视频的出现,我们的生活以倍速的方式前进,一切以“快”为先,渐渐开始有人怀念起曾经的慢生活,比如《从前慢》这首歌,就展现了“慢”的一种极致浪漫。身处这个时代,避无可避的“快”是我们行为的常态BOB半岛,但是“慢”又该是怎样的呢?

  在电影《阿甘正传》中,阿甘开始跑步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,他的开始并没有什么理由,他的结束也仅仅是因为跑累了,在别人赋予这种跑步无数意义的时候,纯粹的阿甘从不问“为什么”,“意义”本身变得讽刺。

  纯粹地做一件事,在追求“快”、“准”、“狠”的快时代似乎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“慢”,“慢”在心如止水,“慢”在心无所求,“慢”在专心致志。

  开始骑车是我在一段特殊时间内重新获得的技能。初中以后,就很少骑车,上班也都是开车,直到一段时间内的出行不得不依赖自行车,才重拾了骑车的乐趣。天气好的时候,觉得空气都是香的,下雨了视线不好就不骑,以前开车去很多地方,停车都很麻烦,现在基本上都是绿色出行,骑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。在十字路口我会看看身边上学的孩子们,在桥上我会看看远处的河流,在道路上,我会与交警擦肩而过,穿过人流,穿过马路,穿过阳光,自由自在。对我而言,骑车大大降低了我出行的速度,和开车相比我变得“很慢很慢”,但是在这个慢的过程中,我似乎和阿甘一样,纯粹地往前进,沿途的风景皆是意外收获。

  因为生活中我们被赋予了太多的要求、责任、意义,找到一件让我们静下心来不急不躁的事时,也许前行的方向才真正向我们展开。

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发展之快,变化速度之快,让人目不暇接,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,似乎也带走了些东西。我们做什么都讲究快速,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成功。这种对速度的盲目追求,让我们失去了许多生活中的乐趣,甚至是深度思考的时间和能力。

  互联网时代下,信息以光速传播,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。为了追求速度,很多人选择了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。他们不再耐心观看三小时的电影,而选择三分钟的电影解说碎片。或是在观看电视剧时选择倍速播放,在原本用来休闲娱乐的时间里也总是紧绷着神经,仿佛需要完成在规定时间内看完多少内容的任务。

  这种速食文化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,电影可以二倍速播放,但我们的生活真的也需要二倍速吗?时代的飞速发展,碎片化知识的快速获取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和思考方式,电视、网络、社交媒体无处不在,我们每天接收着大量的信息,却很少有机会深入思考。如果我们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,一味接受就会像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器,只知道机械地重复工作,却无法理解工作的意义和价值。一味对速度盲目追求,可能只保证速度,而忽略了质量。碎片式阅读、观影等,看似精简了内容,用同样的时间看了更多的作品,但实际只看了个故事大纲,而无法让自己专注,沉浸式体验内容和故事,缺乏一定的深度体验感,这种缺乏体验感的收获往往是转瞬即逝的,没有深刻的记忆点可以留存。

  习惯于速度为王的节奏,想做一些让人慢下来的事情,似乎变得不再容易。但是,不要为了追求速度,降低了生活的温度。当我们放慢脚步,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周围的世界,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。即使是坚持每天饭后散步半小时,离开手机和纷杂的信息,只专注于此刻,感受微风吹在身上的感觉,倾听自己慢慢加剧的呼吸声。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并不容易,慢下来沉浸其中可以让我们内心更加宁静,不要让惬意成为一种奢侈品。

 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,我们似乎不断加快生活的节奏。效率、速度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关键词。然而,在这种对速度的极致追求中,我们是否真正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生活?

 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变得焦虑、浮躁,思维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占据,很难再有深度思考的空间。我们把原本需要耐心品味的生活压缩成一个个快速消费的片段,却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在于体验和感受。

  慢下来,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,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度体验和思考。慢,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,是对生活的尊重和珍视。当我们放慢脚步,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。我们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、风的轻拂、花的香气,会听到鸟儿的歌唱、溪流的潺潺、树叶的沙沙。这些平凡而又美好的事物,都在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。

  当然,放慢速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似乎已经被惯性推着走。但只要我们愿意,勇敢地做出选择,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我们可以尝试每天留出一段时间给自己独处和思考,选择一项新技能或兴趣进行深入学习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其实是我们在深度生活过程中迈出的重要步伐。

  慢生活的重点不是慢,而是生活。当你真正愿意去感知万物,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野,都会被治愈,会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。

  回想起无数个加班的深夜,我在街上踟蹰独行,在空荡荡的末班车里沉思迷惘,也许换一种生活节奏会更有前行的动力。

  上班路上低头看见旁边冒出了一层新绿,走近一看竟是久违的瓜苗,内心一震,好像突然回到了儿时奶奶家门前的那片菜园,以及那时慢悠悠的生活。